進度條

有工作收入後開始存錢?花錢學習投資自己?還是進入資本世界開始投資?

月收入少於5萬別儲蓄?雖然有點誇張,但在概念上可能是個好主意?

作者: 進度條編輯群 更新日期:

副標題雖然是一個 2013年的舊聞,但是因為當時我也是個剛出社會的小朋友,所以也跟如果是第一次(聽)看見這個說法的各位一樣,覺得是「幹話」。不過這句話當年是由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說出、並且當時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同意這段話,所以就印象深刻的在最近又想起。

 

基於「進度條」是付費程式線上課程的關係,所以可以很誠實的跟大家說本文最後的結論會是如果資金有剩餘的話,花錢投資自己會是個不錯的主意,所以接下來就以正方的角度來提出我的論點,如果覺得這是行銷手段的話,先讓你個三秒趕快跳出。

 

 (嚴格說起來進度條的所有文章都是行銷手段,只是可能大部分沒有那麼直接。)

 

 

 

不過讓我先說一下為何寫想這議題。

 

一般來說如果在 2013 年的時候剛進入職場的話,2021 年的現在沒有大意外,會是職場中的中流砥柱,畢竟工作也可能 10年上下了,也差不多突破 30歲大關。如果照著傳統價值觀的話,身上也是會有些現金儲蓄,當然這有可能是放在股票、房子、定存、基金...等金融商品。

 

2019 年,當時台股上 12,000點,在對比現在寫文章的當下台股 17,000點,會覺得實在是很低。但是在當時的風氣是已經有人在分享擦鞋童理論了。也就是說市場氛圍認為是高點,小弟身邊不乏有股市金融屆的同學朋友,據他而言這種沒有波動的情況實在是不好賺錢。

 

後來就發生了 COVID-19 這次的疫情,股市暴跌幾個月後,然後就暴漲到現在了。而暴漲的原因就是美國(各國)為了救經濟,開始印鈔票刺激市場。

(2021/05/03日 因為台灣疫情升溫,所以台股有開始向下直落的跡象。但因為股市是動態的,所以只是做個紀錄。)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這真好賺,2020年如果沒有在暴跌時把人生都跌掉般的負債一蹶不振的話,那多半都會有些不錯的投資收入。不過因為國家發錢基本上就是通貨膨脹,所以如果沒有賺到感覺財富自由那樣等級的話,其實就不是賺。因為很快的物價就會上漲。不過貨物漲的不會那麼即時,但至少同樣被視為投資商品的房子房價確實有跟著股市上漲的趨勢。房價上漲,房租漲的可能性就高,房租漲,店家銷售商品的成本也會跟著變高。如果一切正常循環,那店員的薪水也要增加,畢竟他的日常生活費用也通貨膨脹了。也就是說看文章當下的你,薪水也應該要漲一下。

(但是反應通常不會這麼即時。)

 

 

那什麼沒漲?其實就是存款沒漲。簡單來說,全球金融熱潮下,奉行簡單定存策略老實工作的老百姓,被強制通貨膨脹了,財產縮水了。原本存的房子頭期款,經過全球股市投資熱潮,居然越存離目標越遠?

 

 

當然,這其實算是個極端的例子,畢竟疫情大撒錢的情況不會年年有,未來也總會有長期穩定的年份。不過即使是以 NBA 球員為例,在沒有現場門票收入下,2020年、2021年的球星續約一年也可能可以拿到超過 4000 萬美元的年薪,而在當年公牛隊 Jordon 的年薪,最高也不過 3000萬美元左右。基本上就是 1.5 倍的差距,櫻木花道的參考原型 Dennis Rodman 居然只有現在中產的薪資 4百60萬而已。所以其實現金是比大家想像中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反邏輯,但其實也沒那麼複雜,如果有在做生意或是有買賣過二手商品的話,多半會理解。

 

法定貨幣(現金、新台幣)其實就是個度量工具,人們工作是勞務付出,最簡單的概念為了就是溫飽、有地方睡覺。但是老闆總不可能拿著貨物付你薪水吧?比方說你整月製作的商品的 2% 當作你的酬勞,如果他付你蘋果至少還可以吃,如果付給你主機板那光你轉賣就要花很大的心力。

 

所以實際上貨幣系統就是先行幫你把你的勞務量化,變成比較細小的單位,可以簡單的用來換生活所需商品,或是存起來以後使用。畢竟蘋果雖然可以吃,但是它會壞掉,顯然不是個適合當作財產儲蓄的東西。

 

可惜的是,即使像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簡稱「北農」)這樣的機構每天都在拍賣蔬果,所以物價直至今日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它們的波動,但因為工薪族多半是拿固定的薪水沒有波動,所以這層概念常常被人忽略。事實上你每天的工作產值可以換到的蘋果數量是不一樣的(有可能多,也可能少)。

 

 

 

當然,薪水之所以用法定貨幣支付,法定貨幣最強悍的特性就是流通性,基本上商家法律規定下,連不收特定面額現金都不行。其他的商品在這上面就弱很多了,比方說你有 Benz、BMW、Toyota 等市場熱門品牌車款,真的要二手換成錢的時候,你會發現所謂的熱門代表的是有人收,但是金額會縮水。基本上沒有人會在你拿 2個五塊換 1個 10塊的時候少給錢,即使是外幣兌換也是 0.0x%,而二手收購賣出車價,可能會差到 20%。

 

所以如果你把現金"長期"存起來,其實就是完全扼殺它的優點,如果以貨物的等價交換的角度去想現金的話,就不難理解這層想法。

 

 

所以都不存錢?當月光族全都換成貨物最好?

 

其實也不是這樣。

 

人身上絕對最好要有些存款,比方說自己或是家人生病的時候,或是在小吃攤吃麵,這就會用到。當然有些商品流動性也很好,比方說信用卡雖然是等同現金支付,但實質上你是沒有保留現金的,當然很多小吃店是沒有辦法用信用金融商品支付的。

 

有些人會想說股票流動性也很好,不過股票畢竟是貨物,有些貨物賣得掉、有些賣不掉,有些價錢波動很大,賣掉出金其實也要個兩三個工作天,事實上要拿他來當作絕對保值的工具,實在是有很多風險。

 

實體貨物例如 iPhone、特斯拉,每隔一陣子都會出新的版本,舊的版本就會跌價。更不用說蔬菜、水果會有保存期限問題。石油、黃金、原物料等也是隨著國際價格波動。這些幾乎都不是我們可以決定價格的事物,只有被動接受並且調整策略。

 

 

那你可能會想,號稱「保值之王」的房地產總不會錯了吧?

 

如果是以這幾年來說的話,台灣與全世界的趨勢大致上是符合避險,甚至是投資。不過這個概念有兩個誤區。一是對一般人來說槓桿極大,也就是大部分人買房都是跟銀行借貸了大量的錢。

例如頭期款 200萬,買 1000萬的房子,也就是說借了 4倍的金額(800萬)。

 

這樣的借貸其實有一定的機會讓你很多策略會失去彈性,人生可能因此卡住。

並不是說這樣的策略不好,只是一個月入 10萬的人與一個月入 5萬的人在執行這樣的計畫的時候,意義上是不同的。如果未來有更有價值的機會,那你可能會因此卡住。

 

例外一個是,每個地區其實轉手難度不太一樣,很可能造成有價無市的情況。
(這點銀行最知道了,貸款抵押品不是看市價而是銀行鑑價。)

 

房地產的流通性又更差了,上架到賣出心中的價錢,可能都是以年來算的,又因為實質上你開的是5倍槓桿,所以漲跌是頭期款的5倍。

例如你覺得急用所以 200萬少 10萬賣了可以接受,那放大為 1000萬的時候,就是少了 50萬。假設極端情況,剛買房後就因為有急需所以需要賣掉,賣了 950萬。實際上還清銀行欠債 800萬再加上手續費等雜支,你回來的會是 140萬多萬。

因此對於年收入不同的人,對於這樣的風險是有不同承擔的能力。(上面例子,對於一個年收入 60萬的人就是少掉一年收入)
 

 

 

說到這邊,你可能會想說,不是要推銷我線上課程嗎?怎麼一直在講投資與財產佈局?

 

不要急,現在就結束鋪成,開始講本文的中心觀點。

 

 

上面說的其實主要就是

1. 貨幣因為是度量標準,加上每分每秒全世界都有人在從事生產,所以社會整體的財富是持續上升的,因此通貨膨脹是正常的。

2. 貨幣的強項是流通性,存起來就是扼殺了他的強項,而且會隨著時間通貨膨脹「價值」(非價格) 越來越低,如果有財富轉換為自帶價值的貨物可能是一個好選擇。

3. 每個貨物、商品的屬性不同,有些不適合儲存,有些波動太大,也有些門檻過高。

4. 隨著自身累積的財富增加,門檻會一個一個的突破,適合運用的策略也有所不同。

 

 

所以我們接下來就要講的就是很老梗的「投資自己」這個概念,但其實就隱含在最前面的副標題的「幹話」裡面。

 

 

我們先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吧!有一些工作本質是會固定需要人手的,例如廚師、計程車司機。

 

丙級廚師考照班或是汽車駕訓班,你用 20年前和現在的價格比絕對不同,因為物價上漲,相關從業者也是會跟者調漲價格,所以雖然不見得是一比一,不過你在領到薪水的當下就花錢學習,其實就是把當時貨幣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這其實跟前面提到的換成貨物是一樣的概念,只是這個貨物相對不會過期,也就是所謂的「知識」。

 

科技當然是會進步,知識也會汰舊換新,但是就跟任何貨物一樣,你要開一家服飾店你就要進貨。你要參與某個正在風口上的產業你就需要「知識」。未來或許因為自動駕駛的關係,汽車駕駛技術說不定會越來越不值錢。但是至少現在一個好的廚師還看不到被自動化取代的趨勢。

 

再來現在數位化教育的普及,「知識」取得的門檻相對低很多,只要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或是額外付出「知識」整理的費用(例如參加我們的線上課程,我們可以幫你省下很多時間喔!),都可以很輕易的「投資自己」。

 

 

 

 

此外,投資自己除了學習知識以外,還有「經驗」。例如每天學習英文是一回事,買一張機票飛到英語系國家實際交流又是另外一回事。必要的失敗也是很花錢的。例如看了很多金融書籍學了很多「知識」,實際下場在無情的市場實驗自己的策略就先繳不少「學費」。網店開設進貨結果囤積了一些賣不掉的庫存。這些費用其實都是必要的。

 

 

因此在個人財富還沒有提升到一定程度需要理財的階段,其實投資自己增加本業收入會是期望比大得多的選項。如果你只有 1萬元的財富要理,那通貨膨脹其實對你也沒有很大的影響,可能就每年少喝一杯星巴克的差別吧。本業收入開始提升,每月盈餘累績速度開始不同以後,就可以開始不同的策略了。就跟玩遊戲一樣,不同階段、不同等級與裝備是需要不同的策略,LV1 好高騖遠的去執行 LV100的策略通常是適得其反。

 

 

最後不免來一句,「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說真的投資商品是需要做大量功課的,所以事實上很多時候你以為在避險,但其實是增加風險,最後損失的比通貨膨脹還要更多。

投資自己也是一樣的,哪些技術未來短、中、長期可能會是強勢或是弱勢,要先想好自己的策略,再進行會比較好。

例如這個時代是數位化的時代,剛好本網站有很多優秀的程式課程,有興趣的人歡迎參加喔!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到我們的FB粉絲團按讚喔!!

Small logo

進度條編輯群

進度條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