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軟體工程師,朋友來找我創業,應該接受嗎?
應該跟朋友一起創業還是應該自己來?Side project 做了真的有用嗎?
在寫上一篇「創業當老闆?新創公司生存率低?讓已經存活幾年的我們來分享一些經驗吧」的時候,不小心寫了這個議題覺得有點離題,所以就拉出來發展成獨立文章。
這年頭,只要是程式設計師,有一定程度以上的能力,基本上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人來提所謂的好點子。不過以我自身來說,自從我獲得了被討厭的勇氣後,這樣的邀約就越來越少。不過因為教學的關係,所以滿多學生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來諮詢。這邊就一併回答。
我給各個同學的建議大概都相同,如果來找你創業的非工程師如果不付你薪水的話,就不要再跟他談了。如果是接案形式的話,開始前,或是前期非常早的階段就要收到一定程度比例的酬勞。
試想,為何你老闆晚一天付錢你就想用勞基法告他檢舉他。你的朋友請你吃個飯,你就為他賣命?你工作如果超過 160 小時基本上就是一個月的工時。假設你的月薪應該是「5萬」新台幣好了,任何朋友欠你「5萬」而且看起來沒有要還的意思,你對他的態度還會好嗎?換個比喻,你跟朋友出國一趟「日本」,旅費你全額資助完全沒有要給你的意思。
恩,你人真的滿好的。
你問為何是5萬嗎?請參考:軟體工程師的薪水是怎麼算出來的?怎麼知道你的薪水是否合理或是應該要跳槽呢?。當然每個人真實的能力價值是不一樣的,這邊只是用個實際的數字大家比較好帶入情境。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邊不是說這樣的創業邀約,薪水一定要達到業界標準才可以合作。畢竟新創一開始缺工缺錢是常態。只要薪水談得攏,做的少一點,拿的少一點的模式其實是滿常見的成功要素。一般來說,一個服務如果不用錢,對方也不會珍惜。像我自己早期教非程式相關的課程到後來接案工作,從來沒有因為免費服務而收到應有的收穫。而且當對方也有實質投資的時候,他才會把資源花在刀口上。無論那個資源是工程師的時間,還是他創業的銀彈。
因為確實很多人忽略了創業的第一重點:讓事業活下去。
大部分的人創業都是想獲得比現在更多的收入,但是創業一開始的第一步一定是支出。無論你是實體創業,租金、原物料、進貨成本,或是網路創業,工程師的薪水,平台租金,硬體電腦設備,設計費用...等,都是費用。
無論今天是不是億萬富翁,只要你沒有收入一直支出也是會有變成負的一天(雖然對太有錢的人可能是100年後)。大多數人創業的本金並不多,如果有100萬的本金,請一個5萬月薪的工程師,也只能付20個月然後自己吃空氣。如果算上其他的支出可能一年就消耗完畢了。所以大多數用嘴創業的創業家,都是請這位工程師吃空氣來降低失敗的可能性。
所以這樣的模式幾乎都是決裂收場,連朋友都當不成。本來工程師只要講兩句風涼話讓這位嘴上創業家吃個閉門羹,來日還是可以一起吃麥當勞聊天的。結果因為心軟變成一年後到死不相往來,真是得不償失。這邊同時建議如果創業家還想維持這段關係,至少先拿出個彼此可以同意的金額,做少付少,日後無法合作也可以公事公辦結案了事,無法一起工作以後還是可以出來吃飯聊天的。
當然讓工程師吃空氣還能成功的案例也是有,其實也不算少,只要前提是那個工程師是你自己。
當工程師是你自己的時候,只要你不是辭職創業,你的經濟壓力會小很多,當然,空閑時間會少很多。一般來說不需要投資太多薪水,現在網路服務很多,比起實體店面幾十萬的前置裝潢成本。網路創業前期投資每月2 ~ 3千其實就很多了(不包含進貨)。然後你就可以開始製作你的服務,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從 Side Project 開始。
不過即使做一個成本不高的 Side Project,主題其實也是滿重要的。很多人幻想著自己有千萬的用戶賺大錢,不過甚至不知道幾千甚至上萬的用戶能為你帶來多少的收益,這點其實可以從網紅來實證。明明都是同樣觀看數的網紅,為何有些網紅就是可以過得比較好,有些雖然也不錯,但卻不比工薪族要好多少。
其實就是要看你怎麼宣傳,宣傳的方式會影響到累積的「客源」的性質。免費的服務其實累積的再多使用者,都很難換成付費的使用者(轉換率不高),而且使用者看到你開始收割了,很多就會開始另外找尋備品。一般而言,這一次收費轉變後開始累積的客源才會是比較有意義的客源。就像很多飲料店、餐廳,開幕買一送一,打大折扣賠本或是不賺在賣。結果一不特價後都沒人,沒幾個月就關門了。
如果是玩純免費的靠廣告收益的話當然也是種選擇,不過除非用戶多到誇張被收購,不然一般這種頂多當零用錢,而且用戶多到誇張隱含的就是系統維護費用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不過因為我沒有做過成功獲取大用戶的服務,所以這邊只好分享一些從廣告上賺不到錢的經歷。
我自己在剛開始 iOS 開發的時候,因為還在當爵士鼓的老師,所以寫了一個 iOS 的節拍器的 App。當時節拍器的 App 其實已經滿成熟的了,但是我自己寫主要是為了練習。另外一方面當時有「真實人聲數拍」的節拍器是只有4千多塊以上的鼓手用節拍器才有包含(我擁有過兩台)。該節拍器功能非常多,但是滿重的,一般也用不到那麼多功能。我上課只想輕裝上課。
總之該APP寫出來了,並且發表在網路上,也是每天有幾個下載量的等級,畢竟台灣鼓手又有 iPhone 的人不真的那麼多,雖然有做英文與日文多語系,但沒什麼行銷概念,這樣的結果正常。(有做中英日翻譯,日語凹朋友翻譯,英文也是凹朋友校正。但沒宣傳沒下載量。)
半年過去,雖然有開當時的蘋果廣告收益(該服務已經消失),但這樣下去會連 iOS 開發者帳號每年 99 美金的收益都達不到。印象中廣告好像不到2塊美金,一個月連1塊都沒有。該服務需要100美金才能兌現領出(現在Google Adsense 包含 Youtube 收益也是要100美金才可以領出)。所以就從免費改為 1 美元。頓時間下載量幾乎歸零,每月大概 1 ~ 2個下載,想必是口耳相傳,畢竟完全沒有廣告。社群貼文也幾乎不會有人往以前的文章去找,更不用說基底本來就小的「擁有 iPhone 的鼓手」。
結果我總共花了 198 美金買了兩年的蘋果開發者帳號,收入大概20美金結束了這個 APP (因為後來沒在教學爵士鼓了)。以結果來說,我靠這個 APP 獲得了滿多面試機會與其他相關的合作機會。就像 Ruby on Rails 也是因為這個才接觸的,當時朋友說你 2 個月就可以從完全沒摸過到上架一個 APP,那付你錢開始學幫我改個網站應該也可以吧!最後因為本來就有架設網站經驗所以就變成常態性配合。甚至間接影響到若干年後的進度條的產生。
這邊有一個議題剛好可以提出來。很多同學問我說學這個、學那個可以找到工作嗎?但其實常見的面試情況除了大家所想的,公司要找即戰力外,另外一種是公司要找可以培養的人。找即戰力其實多半出現在受試者已經是「工程師」的情況。
而新手碰到的面試多半是要證明你是可以被培養的。因為如果沒有預算的限制,誰想要找新手呢?找新手就是知道你大部分都不會「比較便宜」所以才找你來。像手遊抽卡似的,賭成長率的概念。
當然什麼都不會,也沒辦法面試,沒有個判斷參考點,而且讓人覺得不尊重面試官,且浪費面試官時間。所以很多初學者的面試其實就是給你個英文考試與初學者考題,語法之類的。剩下的就是在聊天中看這個人能不能溝通,會不會在上班時間打混,聽不聽得懂人話,剩下的都可以之後實戰訓練。
這其實就是「學歷」對於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因為如果你是一所不差的學校出生,至少證明你看書不會睡著,寫報告有基本常識,英文至少會查字典。
所以當你表現出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後,就比較容易獲得信賴,讓別人願意交另外一件可能完全不相干的事情給你負責。因為其實社會上很多人專業能力可能很強,但是就是沒辦法把一件事情做好,所以常常比起專業能力看起來很強的人,人們傾向把事情交給可以把事情完整做完的人。
因此如果新人學經歷不是很好的話,一定要做作品集,只要完成度夠高,不是偷別人的,聊天講得出內容。那就會比較容易讓人相信你是可以培養、可以做事的人。
所以以個人工程師的角度來說,這個 Side Project 做得相當的成功,成效非常好。但是以創業方面來看,選得基底過小導致其實沒有市場,當然市場上也是有相當成功的APP,但是是否能賺到支付每月5萬新台幣薪水,或是至少長遠賺到包含維護可能價值 15 ~ 20 萬的開發費,應該是不太容易的,而且這離賺大錢是非常的遠,屬於成功了還是會餓肚子等級。不要想市場上競品不會進步,即使我當時做出了跨時代受歡迎的奇蹟,優點也是很可能被其他競爭對手學習,畢竟我當初也是先試用了人家的APP不喜歡才自己做的。
另外值得一提有幾點,也融合了我到現在其他經驗的認知:
1. 如果這件事情創業者僱人來做,可以說他就是把 2 個月的開發費用至少 10 萬丟水坑了。就算是僱的是新手,也可能燒了 3 萬塊。你可以說這是小錢,但每年都有相當多人虧得遠比這個多,而且用戶數量還要更小。因為很多服務開發了一兩年最後胎死腹中,連一個用戶都沒有。
2. 付費與免費的人數差異極大,如果真的要算比例的話應該接近100人或是1000人中才會有人付錢。也就是如果瀏覽量是10萬人次/月的話,免費可能 500 個人下載,付費的話則是 10 人下載。當然這要看性質與價錢是否合理。不過進度條網站剛啟動的時候沒什麼東西幾乎都是免費資源文章,Facebook 破千粉絲很快。後來即使免費資源文章還在,大家看你是商業營運,即使有購買,基本上就不會隨便點讚了(譬如怕被廣告追蹤之類的)。如果你在宣傳階段發現大家很喜歡,結果正式付費後乏人問津也不用意外,這種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
以我來看,Side Project 與創業的差別主要就是能不能兌現,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隨便玩個幾百萬幾千萬的。不過如果你是非技術職的創業家,隨便可以玩個幾百幾千萬其實就是重點,當然數字這麼大有點不切實際,但是找錢與生錢才是你的工作,完全不是什麼狗屁管理。創業剛開始就那一丁點人,你是要管理什麼?工程師對工程遠比你有經驗。一般來說,只要找的人並不是很沒職業常識,對於功能案子的輕重緩急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這個功能擺明能賺到不錯的利潤,工程師卻拖拖拉拉基本上很難,畢竟他不養活你也拿不到薪水。
因此這種情況下工程師拖拖拉拉的原因大概是下面幾點:
1. 你說會賺到錢,但是你每次都這麼說也沒賺到錢,還說是急件。
2. 你又沒給我薪水,你活不活得下去關我屁事,我現在已經很義氣相挺了,你還要我影響本業幫你加班?
3. 你設計那什麼高大上目標我就不會,還不給我資源找第三方服務串接,照你說的這麼賺,每月花這一點串接月費算得了什麼。
所以基本上不是信任出了問題,就是你太凹人家不想配合。你這時候再去「管理」只會增加怒氣甚至吵架。管理好你自己,生出資源,錢與時間花在刀口上,有時間就去找業務,不要想些什麼「可能」。可能性的發展是當你的業務穩定開始要為未來佈局的階段才要開始,一開始是要先活下來。
你可能會想說,我創業就是有想法要實現啊,當然會碰到很多未知要克服。這當然對,但是最好限制未知的數量。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在高中以後碰到「數學」,大學或是技職體系,甚至是職涯。如果你有碰到的話,基本上你的問題通常會包含多個未知數,也就是以前的 x, y, z 已經不夠用了。可能會直接用該未知的英文來表示,比如說簡單的供需模型就會用 demand (需求), supply (供給), price(價錢)。然後結果可能不會是一個點,而是一個線,或是一個面。
當你有辦法形成一個面甚至更低維度的時候,你大概可以找到極限值,也就是最大與最小值。所以大概可以找到一個具體或抽象的結果。但是如果未知過多,你又無法減少的時候,基本上你無法說出個結論,或是會用很多的如果...則...來代替,所以是很不確定的。我想應該不會有人想要創業跟去賭場賭博機率一樣吧?那或許你直接去賭場賭掉那一百萬創業基金還比較刺激,至少解鎖「豪賭」這個人生成就。當然,加點錢買台進口車也是不錯的選擇,至少家人安全更受保障。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到我們的FB粉絲團按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