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當老闆?新創公司生存率低?讓已經存活幾年的我們來分享一些經驗吧
年薪百萬還是買不了房?自己賭一把還是加入別人的戰局?衝勁跟賠本速度成正比是真的嗎?
創業當老闆在每個時代應該都是很熱門的議題,尤其是簽了30年的房貸被戲稱為簽了30年奴役約的現在。如何賺的更多一直都是大家心中最關心的事情。
(好啦,其實學生可能不太關心,至少我大學還沒畢業之前是這樣。)
因為進度條課程性質的關係( WordPress 接案 與 Ruby on Rails 新創),所以我們是還蠻被同學問到接案與創業相關的議題。被問多了就應該寫成文章回應,避免一直做重複的回應是我們的風格。所以即使「進度條線上課程」連廣義的成功都還攀不太上,業務也還持續在成長中,但還是來講講從 0 ~ 0.5 這一段過程。
(希望未來有能力可以跟大家說如何成立中型或大型企業,但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首先先來講第一個問題,如果要增加所得,創業與幫別人工作哪個增加的比較快呢?
創業成功故事人人都有聽過,而且通常聽到的都會比你薪水高上不少。比方說,當你剛畢業不久,年收破50的時候,就會聽到接案工作者年收入輕鬆破百。當你在公司獨當一面年收破百的時候,某個朋友又會跟你提到他認識在夜市賣燒烤的同學年收破300。當你靠一些額外的副業,加上主業沒日沒夜工作覺得自己很強的時候,就會聽到靠股票投資賺太大所以稅繳超多很苦惱的故事。
當然,小編聽過的還有很多,比方說電商找到爆款,一個月800萬的營收。某行業的成功人士加入後一年內買房買車。當然很多人會說這是假的,我自己的經驗是真真假假,有些是行業需要新人入行製造神話 (用美好的願景來吸引新鮮的肝),另外一些是營收不代表淨利,超高營收做到虧錢的也不是少數,事實上很多人覺得大賺的產業在 2020 的疫情中幾個月就撐不住倒了。
不過這篇不是要批產業所以就不做分析,但是小編建議不妨把部分當成真的故事,把它當成目標。忌妒、不甘等負面情緒對很多人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動力,人性是無法避免的,有效的分析與利用自己情緒推動自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小編自己的經驗是,一個朋友群裡面出現了一個鶴立雞群的存在,通常過幾年後他的朋友也很有機會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功(不同產業)。非攻擊性的良性競爭其實是好事。
回到創業,就我目前的心得來講,創業收入看起來較高其實就是金額流動的級距大小不同,這樣去想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而非無理由的恐懼。成為僱員,如果我們以5000元為單位,假設一開始3萬元,可能1年跳1級,到達8萬可能要10年 (3萬 + 5千 x 10年 = 8 萬),然後會碰到產業天花板,或是職務上的薪資天花板,之後要跨過去後才有辦法繼續增加 (常見為轉管理職)。
而創業的話,一開始基本上為 0 ,但是看你選擇的議題,級距可能會不一樣,有一些一個單位為1萬,有一些可能是3萬,也可能是10萬,也可能是倍率,指數成長。一樣會有產業天花板,但是沒有地板。不像薪資基本只會往上,創業級距會往下移動。也就是說如果你選對議題,是有可能一下子短時間跳很多級距,到達一般僱員幾年的薪水,然後下跌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速度,而且會跌到負。也可能這個「指數」超平滑,其實你一輩子也賺不到錢。簡單來說,創業就是你想玩幾倍率的遊戲的概念。
接著講另外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很多學生來問我關於創業題目的問題,就個性保守的我,一般都會建議直接賺得到錢的那種。而且這種不是預計賺得到錢,而是已經確定賺得到錢的(有測試過,有收到錢)。這種比較安全,尤其對於初次創業的創業家。當然確定賺到錢這件事對每個人來說不太一樣。例如有些人就是可以在夜市擺攤擺到年收百萬,另一些人可能貨品堆到家裡都不知道擺哪裡。如果你在市集網站上連一件衣服都賣不掉,你做服飾電商應該是很難成功。
收到錢才代表是真的需求,很多人會把隨手點讚當成創業人氣指標,通常都沒有好下場。裝潢漂亮時尚的咖啡廳總是網美、帶電腦來工作...等,一杯坐3個小時以上的顧客在光顧,客單價高但是翻桌率相當可憐。你有幫你家旁邊的早餐店評五顆星嗎?即使評三顆星你還是會每天去讓他賺到錢的。畢竟冬天那麼冷,夏天這麼熱,用外送 APP 價錢都會灌水或是免運金額太高。考量到你的荷包身材,還是會一邊罵一邊讓他問「你 帥哥/美女 今天要點什麼?」。
所以一般我的建議是,先真的從該項目收過錢,賺到以後再開始創業。你可以先依靠平台,或是先打工試水溫。
靠程式創業其實很困難,但是靠程式協助創業卻相對簡單很多。只要順序正確,誰都可以在創業中獲得程式幫助的好處。目前我合作過與我聽聞過的新創中,活下來的大概都是專精於某個小眾市場,而非是創作出一個殺手級的應用程式。
一般人可能看不起這樣的小公司,我自己還是學生的時候也是追求高大上。不過就像菜市場的老闆都開賓士送菜的都市傳說一般,這幾個30出頭開始創業的年輕老闆,在台北買個小公寓和進口車代步也不是難事。很多人覺得創業就應該要有私人飛機似的,但現實自己連買台 Toyota 都要考慮半天。一個人分 10萬與 10 人分 10 萬是有絕對的不同的,更不用說能分到多少是別人決定的。
靠程式創業?靠程式協助創業?這兩個有什麼不同?
現在做網路生意應該沒有人不靠 Google 與 Facebook,幾乎沒公司不使用 Word 與 Excel 吧?為什麼大家都使用這些軟體呢?原因是使用這些軟體與服務可以省錢。
如果你不使用 Word 與 Excel 的功能,基本上就要教育員工使用自己的系統,而且你的系統要超越 Word 與 Excel 基本上也是不可能,大概只有 Google 可以辦得到吧。你也可以不用程式改用紙筆,不過以現在來說應該是不能想像的狀況了,新人一定秒辭。所以最後使用 Word 與 Excel 是最便宜的解決方案。
另外一般人比較難理解的,很多人覺得 Google 廣告與 Facebook 廣告很貴。但是其實以一般的網站與粉專來說,每個月請 24,000 剛畢業的大學生,與每月花 24,000 的廣告費在這兩家公司身上,基本上是後者會效益會遠大於前者。而且這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超強,那更慘。等他要求加薪,或是他跑去留學,或是任何理由就是不想上班。而且通常年輕人很難用薪水硬留,除非薪水高於行情很多。當老闆是必須要現實的,不然發不出薪水倒閉還要被員工黑,還不如一開始就沒發生。
反之,如果你的效益是來自於 Google 與 Facebook,雖然一開始身為老闆需要些成本投資在自己身上,研究廣告策略。但是廣告效益跟收入是有直接關係的,收入現金流就是公司的命脈,即使未來有比你更厲害的人,你在最一開始都應該自己操作。這也是業務的一環,你不會想把命脈交給一個過客。而且未來你把系統教給別人操作的時候,也有一套準則,可以輕易的經驗複製。
所以如果你今天想要做一個程式取代 Word, Excel 基本上就是把錢丟火坑,類似的概念如果你用程式一次性取代某個商業存在也是死路一條,如果你想要創造需求,除非真神人如 Steve Jobs,不然實在不是我會推薦的路。很多創業者都會忽略一件事:使用者習慣是很難養成的。
即使是Uber,也是從計程車業的大餅分利潤出來,Airbnb 當初的成功也對應到旅館和廉價航空 (成為背包客的代價降低)。近年的直播網紅也是偶像與酒店的延伸戰場(看走大眾或是灰色地帶)。新媒體與串流跟電視電影廣告頁的角力戰也不用多說。創業之前,要先想到錢在哪裡,這世界不會因為你的跨世紀發明而突然暴增額外的產值讓你賺,你創業賺的錢就是某人、某家公司的虧損。
每幾年都會有一些高報酬的產業,有一些很玄看不懂,有一些吹捧的人本身自己也不懂如何兌現。最後兌現的方式其實都很容易使用舊有的概念。
比方說直播的收入通常單靠的是少數人也不是秘密,直撥主的分潤就網路上來看大概是 10% ~ 30% (可以搜尋日本直撥新聞「HKT48 村川緋杏 直撥」,日本網友算出來似乎是 8%,但每個直撥主有自己的合約所以我們只能說個大概),就算是30%,也表示至少一個月要收到10萬的禮物,該直撥主才能獲得3萬的月薪,如果單靠直撥收入就要30萬月薪,確實跟遊戲產業一樣要大課長每月持續付出維持才比較容易達成。收禮物,買大量用不到的周邊,這種花錢模式本來就只出現在幾種產業裡面。
而另外一個常被人惡意利用的新技術「加密貨幣」,也常套上舊有的套利模式「龐氏騙局」或是俗稱的「現金盤」綁定經營。技術本身沒有善惡,規劃主導的人才是問題所在。
惡意負面新聞較少的新技術例如「人工智慧」或是更明確的「自動駕駛」在商業化上其實也沒比 Word 與 Excel 高明多少,最終其實還是取代某種工作讓人力成本下降。只是看失業的是汽車駕駛還是圖片辨識員而已。
不過新創也不見得一定是產業取代,很多時候反而是某種程度的產業升級,像上面範例的偶像藝人經營直撥或Youtube頻道在現在也是常態。
雖然我舉例了這些,但就像前面所說的,這樣與主流市場開戰基本上是死路一條,到倒閉為止市場可能都沒發現你。建議先賺了點錢,在第二次創業的時候再玩這種規模的大餅。蝦皮當初如何用錢輾壓 PCHome,補貼戰每筆訂單都免運還加業績 bonus 你玩得起?主流市場如果被大公司聞到商機,好一點是被收購,代表你很會談生意,比我強多了。一般情況是就此消失不留痕跡。
小眾市場則不會有問題,就算你一年靠這個市場賺了300萬,大公司一個工程團隊養一年就超過三百萬(美國一個工程師年薪就超過了),除非有戰略因素,一般是不會來躺這混水的,大公司 PM 提了可能就被釘在牆上。
再來就是順序問題,之前在「電商網站架設 - 想要建立網路銷售管道嗎?是自架網站還是使用開店平台服務好呢?」裡面有提到相關的觀念。
創業第一件事情就是現金流,無論你多有錢,只要現金流是負的都會虧光,而且在公司擴增的時候會虧的更多。所以建議在創業前,就曾經因為你的創業項目獲得收入,這也是很常見的「做一做後自己出來做」。
另外一種就是先以 Side Project 的形式呈現。這個比較難收到錢一點,因為金流公司基本上都需要與公司配合。用親戚家人朋友的公司是一個常見的解法,或是利用購物平台的金流來服務。或是先加入在其他的總之可以收到錢的服務內。
當你確定商業模式可以收得到錢的時候,你就可以嘗試投資一些基礎建設,比方說架設一個官方網站,或是使用付費且有用的商用服務。這時候工程師或是擁有工程技術的人就有優勢了,畢竟現在已經是科技化的時代。擁有程式技術與思維絕對是加分。
例如我們在「架設一個企業形象網站需要考慮哪些部分呢?讓我們來列舉告訴你吧!」裡面就有提到讓人找到你的重要性。架設一個電商網站有絕對的失敗率,需要業主與工程團隊彼此配合,加上預算與資源才容易有滿意的結果。但是如果只是一個行銷用的官方網站其實很難失敗。失敗的因素大概就是你付了錢,但是你不喜歡他的設計,或是他程式技術太差讓你的網站跟設計天差地遠。
這邊的話其實我通常會建議業主先自己玩一下,可能花個一兩星期,可以利用免費的資源或是付費的都可以。如果是程式高手,確定不需要後台的情況使用Github Page 是個好選擇,確定沒問題再隨意租個便宜的網路空間即可,畢竟Github Page 沒辦法用自己的網域名稱,無助 SEO。
如果未來會想要增加網站功能,或是自己管理文章內容等,目前來說除了WordPress 以外應該沒有更好的選擇了。自己玩 WordPress 當然有一定的難度,但也不是一定要工程師才能處理。就算未來沒有時間管理,或是玩過後覺得自己不太合適。但是如果有親自下場玩過,在溝通的時候絕對是加分的,也容易具體的說出需求與了解團隊困難。隨著企業增長,校長兼撞鐘一定是不可行的,事情要慢慢的放下去。但是我們現在談的是小型創業,銀彈與時間有限。如果商業上還有時間建議可以分一些時間在門面上面,先用簡單的方式完成,事後再補強。
再來就是要提到技術要怎麼換錢,還有較具體的創業題目何種比較容易成功。如果你的業務是改善產業的無效率的話,利潤比較容易算得出來。例如一個點餐系統,可以為你省去兩個店員的工作量,那就直接可以算出每個月有約 5 ~ 6萬的產值。本來這家店可能月營業額 50 萬,淨利 15 萬,已經是相當優秀的 30 % 以上利潤。就可以再加上 5 ~ 6 萬的利潤上去,月入 20 萬感覺相當誘人,當然這是商業模式已經穩定的情況。(數字改編來源: 巴哈姆特好心人分享 )
當然時機點也是很重要的,在現在每年可能 1 ~ 3 萬的年費就可以獲得相當優秀的科技化點餐系統。這時候再跳下來做不見得是好主意。而且上面提到的利潤來源來自於人力精簡卻不掉品質。用技術取代重複性高的人力是很常見的兌現方式。前提是,你必須要有一個商店 / 餐廳。
像國外 Shopify 的前身其實是一個賣滑雪用品的店,剛好團隊中有人會用Ruby on Rails 寫程式,不滿意市場上的平台所以自己寫,廣受好評後才變成電商平台的。所以在前期真正維持他們生計並不是這個平台,他們一開始也沒當成創業項目,這個程式甚至在相當早期就可以兌現(雖然很小,至少省了其他平台的年費)。他們的主業市場也是相當小的市場。在這麼小的市場發展平台雖然不賺錢,但是大平台基本上也打不過。後續當然也有不同階段不同原因的成功,但至少 0 ~ 1 的這段活下去的方式跟我所提到的也是某種程度的吻合,這也是很常見的成功的開場模式。(故事來源 WIKI )
不過創業想法中的其中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這裡,很多人以為公司的淨利就跟上班的薪水一樣會成為老闆的薪水,其實差別還滿大的。稅務和風險上先不談,在公司如果公司要成長必須要支出,要投入基礎設施。如果這時候老闆說:「小明啊,公司要成長,下個月薪水扣2萬投資公司好不好?」你會說好???
老闆如果要擴張、增加服務、拓展業務,都是會影響公司的利潤的,所以上面的利潤除了季節性的變動外,如果再加上賺的錢又都投進去。帳面上看起來可以買房買車,實際上去 7-11 拿沾醬配泡麵也是很常見的。
而且創業跟工作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工作的時候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下個月的薪水一毛也不會少。創業雖然要看性質,但是顧客都會追求新鮮感,所以如果因為這個月銷售不錯而放鬆,那下個月或是下下個月就會立即反映出來,即使你做了什麼補救措施,那也是要同樣的時間間隔才會有所反應。
以上就是一些心得與想法,講不上什麼成功分享,就是分享些所見所聞,如果有所幫助那就太好了。不過如果剛好跟你的想法有所衝突,其實也可能是我全想錯了,不必要太在意去改變你的想法。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到我們的FB粉絲團按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