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一直被修改?可能是沒有找到客戶真正的需求。
正因為客戶不了解專業,所以才會花錢請專業的來解決。
還記得上一篇的案例嘛?
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一項大型零售企業的官方APP開發,在前次需求訪談裡,我們已經釐清了對方的預算和期程。
"五十萬,兩個月APP要上線"
當大方向和目標已經擬訂之後,接著就要切入會議的重點了,
要做什麼(what),要給誰用(who),為什麼要做(
其實就是在網站開發上最常使用的開發導向法則,
這就是Requirement Modeling的3W原則,透過模擬使用者最真實的模樣,來定位網站最真實的需求,以及相因應要開發出來的功能。
當然功能的複雜程度也就是我們抬高產品價格及時程的扣打,只是在這中間,更必須要和客戶的預算及時間做拉扯,當中若是越有模糊的地帶,卻容易在產品開發前夕,
千萬要記得,不是每一個問題客戶都有辦法給我們答案。
在詢問之前,
(用錘子捶螺絲、用板手轉釘子)
「釐清問題的模型-單刀直入,再套用3W原則」
根據Standish Group的調查,近10年軟體專案成功率都不到3成,
在民國97年,
如果我們把技術分成各種不同的車款,
那又該怎麼釐清「問題」呢?
通常問題可以被區分為3大W
WHO:誰
WHAT:(這個需求)做甚麼
WHY:為什麼(要這個需求)
而這3大W就是會影響專案的三大要素
"期程(時間)"、"成本(價格)"、"需求(功能)"
每一個專案(或產品),都在和上面三大要素做拉扯,
「問題就像解題任務,只有分析完才明白下一步要做什麼」
相信有玩過網路遊戲的你們,一定對解任務這個詞彙並不陌生
"我們的村莊飽受北邊的盜賊叨擾,請你一定要制裁他們"
此時若是接受任務,就會發現這些被分析過後更明確的指示
"請勇者(who)去北邊打倒盜賊首領(what),
而時間就是我們一天遊玩遊戲的總時間,估算成8小時來計算的話,那我們可以有多少的利潤,就要來看這些需求任務的CP值高不高。
但倘若把任務修正如下:
"請勇者(who)去北邊打倒50個盜賊(what),
"hmmm..,打死一支盜賊可能要2分鐘,
透過明確的方式來把時間和成本分析化,
「活用經驗法則,來思考現實案例的時候,我們該怎麼抉擇」
回到我們的問題案例本身吧!
「客戶表示"我們主要是想要貴公司開發一個APP,
各種應用面的擴展和零瑯滿目的功能,
在此先進行重點歸納
1. 前台APP必須可以販售商品,馬上套用3W原則來進行分析
Who:網站會員
What:購買、下單
Why:實現購買需求
當然若是直接照著這樣的架構來開發當然是NG的,商品哪裡來,
2. 後台系統上架
Who:店家(就是客戶)
What:商品上架,增加庫存
Why:把商品上架到網站上
這就是這次專案的基本盤,一但把這兩點攤開,
「在50萬元的預算和兩個月的期程內,
若是建置兩套系統,開發時間和預算也會隨之提升,
這些都是系統開發上會遇到的地雷,若是沒把問題釐清,
而拿捏公司開發資源以及現實面的考量後,在兩個月的時間裡,
「不要勉強,畫大餅,不如直接把問題實際化」
百分之九十的客戶,對自己產品本身的模樣一定是模糊的,但團隊所想像的模樣,未必和客戶所期望的會相符相成。會議一定要有結論,在一定的時間及預算內,可以作什麼,
"在這樣的時程和預算裡,若是同時開發兩套系統確實不可行,我們建議透過API的方式去跟貴公司現有架設起來的官網來進行串接,這樣對方也只要維護官網並透過欄位的回傳,
貴司官網本身也具備購物功能,
「透過3W達成第一次的共識,才有了下一次會議該開始的範疇」
透過3W把產品定型後,想必在第一次的會議裡,
"兩個月做一支APP,50萬,看起來似乎可行呢"
當專案開始滾動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消化需求,
「User Story - 透過使用者行為來決定產品功能及定位」
接著我們會在下一篇告訴各位,如何透過各種使用者需求的模擬,
"下一篇,用User story取代規格書,做一個符合期望價值的產品"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到我們的FB粉絲團按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