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度條

轉職成為程式設計軟體工程師?文組也可以嗎?年齡有關係嗎?讓我們分享一些想法與經驗

建議大家盡量拋開既有想法,從本質上來看這件事情。

作者: 縱裕 更新日期:

雖然身為一個線上課程的講師,但其實我不是很想把寫程式跟「轉職」掛上等號。說真的,沒有行業是適合每一個人的,也沒有每一家公司是適合每一個人的,再好福利的公司都有覺得自己委屈想離職的人,再差的公司都有活得如魚得水的人(當然也有可能只有老闆有這樣的感覺)。

 

先說,這篇「沒有」要講轉職「策略」,這會在其他的文章補完,這篇很長的文章只是講一些“心靈雞湯”而已。

 

 

 

 

程式工作轉職的相關文章網路上很多,各式各樣年齡層的人都有分享過經驗。但是就是這點要謹慎,世代變遷的很快,以前社會的結構與工作跟現在完全不同,部落客曾經紅極一時,到現在全世界只討論 Youtuber。2020 疫情完全不能飛,航空業大裁員媒體公布才發現國外空服員換算年薪 200 萬只算是普通,跟現在只領本薪沒飛行加給的兩樣情。所以在探討求職轉職策略的時候,時空背景是相當重要的

 

不過以結論來講,只要英文很好,薪水就是同行的 1.5 ~ 2倍以上(幾乎任何產業),這點在台灣是幾乎沒有意外的。所以文組的同學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利的。

 

我們關於英文能力對於工程師的分享可以參考下面這篇:

軟體工程師的薪水是怎麼算出來的?怎麼知道你的薪水是否合理或是應該要跳槽呢?


 

 

先講些高大上的資訊,在全世界,薪水最高的程式工作就是在矽谷,薪水已經到菜鳥也可能有 15 萬美金年薪。其次可能是歐洲甚至是日本,也都約有 7 萬  ~ 10萬美金的價位。但是注意的是,這邊的菜鳥大多不是你,國外獵人頭也是會看背景學歷的。你沒有當地經驗、當地學位,即使已經入行已久,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口說英文是基本。如果你沒有照著留學生路徑走,在國外弄個學位,高壓環境下與「當地人」甚至「實習」都要高強度競爭,那絕對是機率小非常多。當然不可能說不可能,畢竟網路上每年都會有真神人分享,但把「登月球」當作常態是有點不切實際。

 

 

當然你會想說,「啊...我只是想脫離 2xk 的台幣月薪跟我講這些幹嘛?」

 

 

這其實就是新鮮人、甚至是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人的盲點。你永遠要看這個行業的最高點,至少是你接觸的到的最高點。大部分的公司結構都是金字塔型的,很多人這輩子最高的職缺頭銜就是經理了(靠頭銜的產業除外)。如果你的上司過的看起來不太好,那你應該要考慮一下這份工作的前景。

 

這也可以對應到你想要轉職過去的產業,你在這個產業有看到過得好的人嗎?他們公司裡面的高階主管看起來過得如何?

 

如果這樣分析下來....嗯!很多程式工程師過的看起來確實不錯呢!

 

 

 

 

好吧!看起來即使是現在,程式類的工程師過的也比大多數的工作好,這是時代的趨勢,就像個人電腦取代打字機一樣,工業自動化一直都是進行式。過去電腦科學的基礎還在發展中,所以即使一個簡單的應用寫起來都會異常複雜,撥個音效要從晶片控制開始寫起。現在大多數的一般應用都已經模組化了,基本上比較接近積木組合,如果你有能力買簡單的教育用套裝機器人並且組裝起來,大概就有能力入門寫程式。

 

 

當然,你想要用樂高蓋大樓是不可能的,所以專案強度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必然也是要搭配進階的知識的。很多程式類型的工作其實入門相當簡單,但這不表示「高薪」的職位也同樣容易。現在也有很多程式類型的工作偏向操作程式,比方說爬蟲、QA、SEO、機械學習程式的「操作員」,在招人的時候其實會掛上「工程師」或是「助理工程師」的頭銜,實質上是操作公司製作的程式完成客戶的需求。這些工作事實上也需要知道相關的程式技術,但相對比較少碰到撰寫程式的部份。但是操作爬蟲程式不需要會 HTML? 即使是Excel 都有大量的算式功能,做行銷也會碰到 SEO 的部分。

 

 

至於薪水,說真的,我幾乎沒有看過工程師買跑車的,新聞上可能有,大多數看到的都是存了一筆錢然後綁房貸、貢獻台灣的房價,然後用貸款搞死自己。買完以後能大吃大喝沒事買個奢持品的幾乎沒有,如果有小孩的話更不用說。大多數的工程師的「好薪水」離大富大貴還很遠。工程師上班看盤的比例遠比一般人想的要高很多,反正公司配發的螢幕很多。

 

所以真的要賺“大”錢的話,不要考慮當工程師會比較好,不過如果是為了最終創業而學程式為賺大錢做準備的話,在有些前提之下,是可能的選項。

 

賺”大“錢最終還是要成立公司或是玩金融投資比較有可能(但是風險自負)。

相關文章:
我是軟體工程師,朋友來找我創業,應該接受嗎?
創業當老闆?新創公司生存率低?讓已經存活幾年的我們來分享一些經驗吧!

 

 

 

 

台灣最高薪的工程師類型這幾年還是電子業相關的,這類型的工程師「沒有可能」不經過正規高等學校教育拿文憑進入。如果你是國立大學前段班相關科系畢業生,只要你有釋出找工作資訊在各大平台,本來就有一定的機會在畢業不久接到人資邀請面試。這些公司人生路徑走錯了基本上就無緣。

 

 

唯一的例外就是這些公司的軟體部門,是有機會經由軟體培訓機構訓練,再經過幾年的業界洗禮後,加上自身學校名稱還不錯,而獲得人資的青睞。這是可以確定的,因為有已知的案例因此進入 Nvidia、HP 與其他業界知名的公司。這類型的工作職缺會是「韌體」工程師方面的工作,基本上都是跟作業系統還有硬體打交道。

 

 

但是要注意的是,面試你一樣要證明比其他的競爭對手優秀,並不是說你是訓練機構來的就會放水,你面對的考題內容多半是「資工」必讀的課本裡面會有的業界「基本常識」,所以這種方式進入好公司,你要勝出還是要自行看完這些硬底子的技術內容,只是好處是至少你不用再去大學蹲四年拿個學歷,你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晚上挑燈夜戰,別人晚上吃大餐看電影,你在看 Critical Section、Process、Thread與更多「常識」,並且寫程式測試一下。時間可以拉得比較長,數年的準備都是可以的。

 

以上是指進這種韌體工作的大公司需要做的事,小型公司通常不會這麼要求,薪水通常跟要求程度成正比。但是後面會提到「轉職」策略還是需要逐步漸進。先在小型公司取得工作經驗,同時自我學習會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另外,不同工作職缺考的基礎常識範圍可能不太一樣,例如網頁工程師因為特性絕對跟韌體工程師要考慮的工程問題是不一樣的。所以還是要先了解自己的目標比較重要。

 

 

另外一提,非本科系的同學如果要申請國外資訊工程相關的研究所,大多是會需要補完學分的證明自己有這些基礎。工作上雖不需要補學分,但其實就是靠你前一份工作當保證,然後再面試考試,這些都逃不掉的。

 

 

 

 

所以「文組」同學就地解散?

 

 

其實也不是這樣的,我自己就碰過文組同學被挖角到 HP 惠普高升,而且是當時的同事,反而其他留下的同事大多是「理組」的。

 

 

「文組」其實不是問題,因為作為工程師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就是「邏輯」與「自我學習」的能力。工程非常吃邏輯,每個程序都有前因後果與這樣的做法的優勢與劣勢。以零件組合的方式完成最後的成品。技術時常在更新,所以需要不斷的自我學習以及理解原理在融會貫通的去選擇使用或是不使用。

 

 

在台灣的義務教育體系下,邏輯與工程訓練在高中之前大多落在「數學」與「理化」上,而這兩個科目是考高中的必考項目。因此如果你高中是還不錯的高中,或是這兩科你並不討厭的話,其實你就已經有相對應的能力了。

 

 

高中理組數學很多是偏向物理方面的工具探討,單純的邏輯數學高中其實是掛在「文組」的。真實的世界中,大部分的人即使工作上都不會用到過難的數學。很多人在寫程式的時候都會寫到播放音樂的功能,難道自己寫一個解碼器去解mp3? 顯示圖片的功能自己寫一個 jpeg 解碼器?這些其實都很不容易,100 個合格的工程師 99 個會跟你說調用 API 即可,不用自己寫。API 你現在可能還看不懂,先想成它就是寫在說明書上的一個操作介面就可以了,照著說明書使用這個"介面",不用自己寫解碼器,也沒有人在自己寫的。

 

 

剩下一個他可能是待在解碼器相關產業,他可以跟你說 mp3 有多垃圾,然後再推薦你一個新的還不是業界標準,但很「酷」的解碼器。他可能是真神人,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想(與有能力)當神人的。

 

 

事實上,大學也就四年,佔人生很短的時間,你也可以透過國內外大學的實體、線上課程,無論是付費旁聽或是直接拿學分,你都可以獲得這方面的知識。重點是你確實吸收了這些知識。至於面試,雖然沒有對應的學歷確實有些公司不太容易直接進去,但總是有公司願意跟你至少聊個天。例如 FAANG 裡面你只要待過其中一個,去另外的一家就不會太難。美國的總部進不去,先去台灣的或是亞洲的。不收沒經驗,就先在願意收無經驗的公司做個幾年經驗再跳下一階段公司,整天想著「登月球」只是不切實際。

 

 

登月球前需要先有火箭,沒有火箭就加入有火箭的公司,一段一段實現。很多人看起來一帆風順,其實就是靠他自己強大的情報搜集能力,把這些步驟摸清楚並且一一完成。就像獵人考試一樣,你很會跑步也要先到達會場。跟有能力找到會場的人一起也是一種方式,但每一關都是困難的。


 


即使進去了矽谷 FAANG,因為工作簽的關係,在拿到綠卡之前也還是有收到害怕收到 PIP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 績效改進計畫,這邊不是指 Python 的套件管理工具) 的恐懼,被開除就回家了。所以人生的跳戰是持續不斷接受挑戰的。
 

 

雖然不是工程師,但是也是科技業轉行,工程師的百萬年薪缺會比 PM 多不只一些,但一樣都要努力
相關文章:從土木系到科技業,小PM進擊百萬年薪奮鬥史(上) - 入行的鑰匙

 

 

 

至於年齡,確實是一個不利因素。

 

 

社會氛圍目前大概可以接受 30 歲之前還在找自己的社會定位,30歲之後就比較容易被質疑是不是能力不夠所以才要轉職。35歲以上可能都比某些晉升速度快的經理年齡高了,當然會有顧慮。而且很多公司認為年紀長的員工比較了解自己的權益,比較難搞。

 

這不是台灣才有的現象,國外也有些文章認為年輕人比較吃夢想與氛圍這套,加上有沒有家庭要照顧這個因素。有家庭對於公司來講不一定是加分或是減分。有家庭代表可能因為小孩的關係請假,或是身為家庭收入來源與房貸所以不敢請假。年輕人雖然吃夢想就可以活,但常常看到更漂亮的夢明天就不見了。小公司其實也怕請到明星級員工,做一年就被翻倍的年薪挖角是常態,所以很多時候還是要見了面才能知道情況。

 

 

所以如果是年紀比較高一些的轉職同學,我會建議強調你過往幾年「沒有浪費時間」,而且以前的工作可以給新公司帶來加分的效果。軟體工程本質上是自動化,自動化之前要先了解商業邏輯並且標準化流程。就像高階的工程師面試程式語法只佔其中一部分而已,只是要看你有沒有唬人。更常見的是要面試對商業邏輯的掌握度,還有要了解你是不是個可以把事情完成的人。例如你做過電商行銷,轉職成製作電商軟體的工程師,在面試上就會相對有利一點。

 

 

如果你真的都在浪費人生,那沒辦法,該補的還是要補回來,別人都是 200%的努力,你只能做 300%了。但是時間一天就是 24 小時很公平,所以就時間會拉長,別人半年轉職,你可能要一年。

 

 

加上轉職不保證比現況好,如果你要養家活口,那就晚上、假日用功吧!人生就活這麼一次,你也沒辦法人生首輪重抽。真該做的事,那無論幾歲都還是要做。只是要記得,轉職不是逃避現況的藉口,前面也提到了無論哪個環境,越往上就越競爭。花時間才能達成的目標才是有價值的目標,不過別人可能花比你更多的時間達成更有價值的目標。

 

 

 

 

講完了醜話,再來講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轉職要考慮的因素,「工作型態」。

 

工程師真的在工作的時候,都是很安靜的,大多數單位一整天都不需要講話,而且你的同事也拒絕跟你講話,都是戴著耳機(有些公司禁止,真不人道)。如果你是很喜歡交談,討厭明明就在你隔壁還用 Slack (工作用通訊軟體) 敲你的話。那可能要考慮一下不需要進入這個行業。尤其是工程師寫程式進入「心流 (Flow)」的時候被打斷會很生氣,但他又不能像罵小孩一樣罵你,通常脾氣不好的人講話就會酸度破表。

 

 

與人相處的越少,就越不會跟人相處。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期末考前讀書衝刺的經驗,或是每個人生階段大考前幾個月。通常事後回想自己那個時段都會覺得自己很易怒。研發類型的工程師的工作會很像長時間處於那個狀態,雖然壓力可能沒有那麼大,但是專注程度是差不多的。

 

 

此外根據工程師的職務類型不同,很多的工程師工作是碰不到 UI 設計的,也就是說工作上很可能就是盯著終端機看,像是後端工程師與韌體工程師,就跟 APP 工程師、網頁設計與前端設計是不一樣的,不是盯著看會覺得有趣的畫面。如果只看終端機的工作型態不能接受的話,那就會少一些類型是可能可以轉職的方向。

 


一般來說工作不會是多方向的,APP 、網頁設計、後端、韌體等甚至可能不會是同一家公司的業務範圍,所以最好先了解你想做的產品背後是哪間公司,那間公司有怎樣的職位,再一個一個去看那些職位的招募內容做初步的了解會相對容易一些。
 

 

 

講了這麼多,總結一下:

1. 非需要高度科學背景的工程師職位,文組與非本科是可以轉職過去的。

2. 文組不代表國中數學理化不好,只是當時的選擇而已。

3. 大學就四年,現在人活 80年以上多的是,願意繳錢線上資源很多(本站台也是,請不要忘記)。

4. 可以面試不代表面試強度會低,需要自我學習補足缺少的知識。

5. 職務其實比你想像的要區分開來,可以先研究了解一下工作範圍與所需知識內容。

6. 同樣技術水準下,英文好的通常會勝出,而英文能力很多時候比技術需要更長的學習時間。

7. 年齡是問題,但也可以成為轉機,只要你過往都有努力

8. 人生不能重來首輪重抽,有問題就承認並且面對,花時間逐步補完。

9. 一步登天不切實際,需要長遠的計劃與逐漸建立人脈。

10. 人生是充滿著挑戰的,要習慣它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到我們的FB粉絲團按讚喔!!

Medium picture

縱裕

錄課程錄到快死掉了啊!!!